本网讯 为传承扬革命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6月28日至29日,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45名师生赴怀化通道、会同两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探秘侗乡风情,坚定文化自信”主题社会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红色遗址、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精神力量,筑牢理想信念。
红色印记: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
6月28日上午,全体师生历经3小时车程抵达怀化通道。午餐休整后,首站走进古色古香的恭城书院——飞檐翘角的门楼沉淀着岁月痕迹,师生们拾级而上时不自觉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里的红色记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通道会议”的细节,大家凝神聆听,眼前仿佛浮现出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革命先辈在此紧急会商、力挽狂澜的历史场景。
参观通道转兵纪念馆
随后,师生们来到通道转兵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场景复原,全面了解这一“伟大转折的开端”:当年会议否定了“北上湘西”的计划,决定转向敌军薄弱的贵州,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埋下关键伏笔。驻足于珍贵史料前,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展现的战略智慧与担当精神——正是这份“实事求是、勇于斗争”的精神和魄力,让中央红军在长征战略转变迈出第一步,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序幕。
当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思政课将活动推向高潮。悠扬的侗语音乐与红色旋律交融,师生们在民族韵律中感受革命精神的传承。课堂尾声,全体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歌声里饱含对党的深情表达,红色基因在旋律中悄然传承。随后,举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
音乐思政课合唱
侗乡风情:在文化体验中厚植自信
离开红色遗址,师生们走进皇都村侗寨,开启民族文化探秘之旅。在音乐特色展区,侗族大歌的空灵回响、芦笙的悠扬旋律,让大家直观感受“歌的民族”的艺术魅力。夜幕降临时,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舞表演精彩上演,银饰叮当与歌声交织,尽显浓郁民族风情。最令人难忘的是侗家合拢宴——长桌之上酸鱼、糯米饭等特色美食香气扑鼻,侗族同胞端着米酒唱起迎客歌,宾客们在欢声笑语中体会“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淳朴情谊。夜幕降临的篝火晚会更添热闹,火光跃动中,师生们与村民手拉手共舞,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在互动中愈发强烈。
观看侗族歌舞表演
精神传承:在榜样力量中汲取动力
6月29日,师生们启程前往会同县,抵达粟裕同志纪念馆后,向粟裕同志敬献花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艳带领全体师生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铮铮,响彻现场,传递出师生们继承先辈遗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紧接着举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
重温入党誓词
授牌仪式后,大家参观了粟裕同志纪念馆及故居。在纪念馆内,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全面了解粟裕大将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指挥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经典战例的传奇生涯,尤其被他“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故事打动。这份居功谦让、淡薄名利的崇高品格,正是共产党人高尚情怀的生动写照;漫步于古朴的故居,简朴的木房、褪色的陈设,让师生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理想的赤诚初心。
参观粟裕纪念馆
午餐后的团建活动中,师生们通过拓展游戏协作互动,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返程途中,大家踊跃分享感悟:“通道转兵告诉我们,唯有敢闯敢试才能走出困境”“粟裕大将的精神提醒我们,青年要以家国为己任”“侗族文化的魅力让我更懂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等朴素的话语中,是实践带来的思想升华。
师生合影留念
实践育人:让思政课“活”起来
此次研学活动始终贯穿“红色教育+民族文化”的双主线,让师生在“看、听、做、思”中深化认知。陈蕾老师如是说,“社会实践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师生们不再是从书本上‘读’历史、‘学’文化,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精神力量。”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入脑入心,更为青年学子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撰稿 学通社 邹思慧
摄影 学通社 邹思慧 舒思恩
编辑 陈蕾
责编 许健柏
审核 张六骄